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星濱山 ZhengbinArt

海想知道|當鄉愁在都市生根-基隆阿美族的採集與種植

原文收錄於《海想知道》Vol.1 「取之於山,取之於海」



繞過阿根那造船廠旁的車輛,阿玉一個健步跨上比人還高的路邊堤防,就像穿越磚牆來到了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她的秘密菜園悄悄地長在人聲鼎沸的觀光景點旁。


她在堤防上的小土丘飛快移動,細數著這些植物的來歷:


這些植物大多適合在山坡地生長,過去在花蓮的家鄉必須上山採集而來。在海濱國宅落(註1)成之前,她先是在其他族人的介紹下,去到八斗子附近的山上,種植阿美族常用的黃藤、竹子等作物。


國宅落成、路邊的土堤也完工之後,她慢慢將八斗子山上的作物移來此處。

這裡有花蓮來的黃藤(o’way)、木鱉果(sokoi)、劍竹(fol),從宜蘭寒溪來的麻竹與山蘇(lokot),還有從阿里山來的破布烏。


 

阿玉阿嬤


來自光復鄉太巴塱的阿玉在十七歲移居北部,輾轉幾份工作之後,跟隨捕魚的先生到基隆定居(註2)。她是家中的長女,從小跟著媽媽種菜耕田,自然而然習得了一套阿美族運用植物的知識。來到基隆工作之後,她也趁著閒暇時間找到山坡地種植作物。


阿玉的堤防菜園是在國宅落成,且周圍的道路規劃與山坡地水土保持都完工之後才出現的。如同大多數生長在國宅周圍的菜園,國宅帶來的基礎建設與閒置空間的釋放,成為了阿美族人眼中絕佳的種植空間。

堤防上的秘密基地
 

一起種菜吧!他們的「菜園仔」


位在國宅座落的山坡地背面,有一座聚集了近十人的集合型菜園,族人們總是以台語的「菜園仔」稱呼這座菜園。這裡原來是廢棄工廠倉庫留下來的蓄水池,池塘引來的蛙鳴讓附近的居民不勝其擾,和里長商量後,蓄水池被填平,成為一塊平坦的水泥地。最初是附近居民帶了泥土過來,種起少量的地瓜葉,後來逐漸聚集成現在的規模。他們用壓克力板、木板與保麗龍箱區隔了一落落的菜圃。阿美族常被稱為「吃草的民族」,因為他們擁有辨識野生食用植物的豐富知識,這些知識也體現在他們的都市菜園之中。


在阿玉的菜園裡,有大半的植物是來自於花蓮的家鄉。她從家鄉帶來了辣椒、南瓜、龍鬚菜,當然還有阿美族特有的山苦瓜(kakorot)、輪胎苦瓜(taiyalin)與鵲豆(karitan)。阿玉平常在路邊若看見莧菜(karipang)、刺莧(cihing)與龍葵(tatokem)等野菜,也會帶回來撒在自己的菜園中。除了這些野菜,她也從基隆的植栽店買回了茄子、苦瓜與大黃瓜等作物的種子。在這座菜園裡,揉雜了家鄉來的傳統作物、植栽店來的蔬菜種子,還有他們憑藉著傳統植物知識,從四方帶回的野菜。


除了種菜之外,這裡還有一處用木頭搭建起的工寮與涼亭,阿美語稱為「talo'an」。talo'an的頂部與牆面都貼了防雨的帆布,還有簡易的流理台。屋簷下放著一張大型矮木桌,還有數張用木材釘成的自製板凳,每張的大小形狀都不太一樣。在菜園仔種菜的成員中,約有半數從事工時不穩定的板模工,他們沒有穩定的休息日與心力能夠投入作物的照顧,於是生命力與繁殖力旺盛的野菜類,便成為菜園裡的要角。talo'an是菜園仔的成員平時放假休息的去處,這些來源多元的植物,也頻繁地在族人之間交換與共享。


 

基隆的味道


採集與種植是一種與周遭環境主動建立關係的實踐。阿玉在基隆為那些採集而來的植物找到適合的種植位置與方式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將自己過去的植物知識重新地方化。然而,她也經歷了不少失敗的經驗。因為海拔不夠高,基隆的麻筍少了露水的滋養,沒有山上種得來得清甜軟嫩。基隆的木鱉果(sokoi)總是長不出果實,因此在這裡他們只吃花與葉。阿玉又提到,基隆種的波羅蜜(facidol)比不上家鄉的多肉鮮甜,因此弟弟總是會將家鄉成熟的波羅蜜宅急便送來基隆。她推測,也許是海風太強勁的緣故。植物的生長必須配合適當的坡度、土質、日照、水源,以及程度不一的照顧方式。阿玉打造菜園的過程中,事實上也藉由過去的植物知識建立起一套對於基隆地方的認識。


由左至右 ① ② ③ 為深綠山苦瓜、淺綠山苦瓜、與輪胎苦瓜


① 深綠色的山苦瓜是一般在市場較常見的品種,這類的體型稍長,園藝店也可以買得到它的種子。② 淺綠色的山苦瓜與 ③ 小巧的輪胎苦瓜則是都市裡少見的食材,阿玉回鄉時,將它們從花蓮帶到基隆的菜園裡栽種。淺綠色的山苦瓜乍看之下與常見的青色苦瓜無異,實際上它的外型瘦小許多。族人時常整條直接丟進鍋裡,配上豬肉與各式野菜,煮成大鍋湯。輪胎苦瓜因為外型長得像輪胎,嘗起來帶有苦味而得名,但它事實上屬於「茄科」,又名「車輪茄」。


 

都市縫隙裡的枝枒


種植與採集並不是一種按部就班的土地使用計畫,而是在生活節奏、經濟需求、社群關係與權力抗衡中,持續協商的過程。菜園的存在並非完全沒有受到公權力的挑戰,社區內的一處菜園,也曾經因為公共遊樂場的規劃而受到排除。國民住宅帶來了精準的土地使用分區,族人的菜園如何在其中存活?


阿玉的堤防菜園種植的多半是從外地移植而來的「野生」植物,她的作物與市政府種植的櫻花樹交錯而生,巧妙隱匿於其中。在國宅周邊的土堤上,也隨處可見族人種下的山蘇、麵包果、檳榔荖葉與竹子,成為國宅裡的另類「菜園」。另一方面,國宅外圍的港埠用地或私有地,也形成了錯落的菜園,「菜園仔」就是一例。因為八尺門港的沒落,在發展成菜園之前,這些土地多半是無人使用的廢棄之地。族人整地種植後,這些廢棄地受到悉心整理與照料,反而得到地主的默認。八尺門被拋出發展軌跡之外而遭到廢棄,這樣的邊緣性反而開放出土地使用的多元可能性。生活在基隆的阿美族人,透過種植與採集的技藝,連結原鄉,也親近基隆的土地。他們的菜園外溢於都市的規劃與管理之外,卻長成了都市裡最生機盎然的枝枒。


 

*註1:海濱國宅的由來|八尺門座落在基隆市和平島對岸,「八尺」意味著和平島與台灣本島間的狹長水道。自1960年代,陸續有從事漁業的城鄉移民移入八尺門自力造物,其中約有六成是來自花東地區的阿美族。然而,當時這裡屬於都市計畫保護區及港埠用地,依法不得建築,居民的房舍在數十年之間屢遭政府強制拆除。經過他們長時間的請願協商,政府逐步設立門牌、供給水電。在1980年代中期,基隆市政府開始著手辦理八尺門地區的都市更新計畫,並且在1989年展開了國宅的興建規劃。1995年,海濱國宅落成,其中110戶配售給阿美族原住戶,成為全台第一座以原住民為配售對象的出售型國宅。


*註2:基隆的阿美族|阿美族是最早也最大量移居到都市的原住民,因為他們分佈在東部平原地區,頻繁接觸外來人口,因而改變了既有的經濟結構與消費習慣,帶來人口外移的趨勢。1950年代起,開始有基隆的船東到台東與花蓮一帶招募原住民擔任船員,其中以阿美族為眾。許多族人賺錢返鄉之後,又吸引更多親戚朋友加入捕魚的產業,並逐漸在八尺門與和平島等地形成聚落


 


* 實體購買《海想知道》,可以至 >> 基隆星濱選品客廳、小獸書屋、見書店

台北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莊淯琛

圖|康宥儒


作者介紹


畢業於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以基隆的阿美族國宅為題,探討都市中的物質基礎與阿美族社群的關聯。曾任職於原轉會土地小組,持續關注原住民族的土地正義及空間規劃等議題。


#海想知道 #採集 #種植 #海濱國宅 #阿美族 #菜園

502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