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代的創作,從唐突到日常風景
2023年10月,我們來到位在九州熊本縣南方的城鎮依山傍海的小鎮-津奈木町,人口約4,000多人,面積約34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從新幹線水俁站搭乘小巴前往,車程約15分鐘。津奈木町西邊傍著八代海(地方人稱:不知火海),被低丘與山群環繞,因氣候和地理條件,農漁業發展良好。
驅車前往的路途上,看見數個當代雕塑,前衛、創新,讓我們對津奈木產生濃厚的好奇,樸質的農業小鎮卻有無數藝術巧思妝點。津奈木町是水俁病重災區之一,町役所為翻轉城鎮負面印象,縮小與都市文化差距,也希望在地人對家鄉有榮耀感,而開啟藝術復興地域的政策。1984年開始的綠意雕刻藝術計畫,町上已經累積16座雕像。剛開始的時候町上長輩覺得裸體雕像實在太害羞,不明白用意,而年輕人則是小時候就看著雕像長大,所以反而很習慣,作品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今年,津奈木美術館更舉辦雕塑人氣票選比賽,邀請民眾和旅客一起投票選出最喜歡的雕像。藝術活動很自然地發生在生活中。
圖、小鎮散佈雕塑創作(攝影:marisaroundtheworld)
圖、雕塑人氣票選比賽
探索作品,深刻地走入津奈木
津奈木町自1984年以來,透過「藝術創作」實現地區再生,作為水俁病的災後重建,已醞釀超過20年。在2001年設立「津奈木美術館」,累積許多活躍藝術家和當地居⺠共同參與的藝術專案,作品散佈在小鎮上。
津奈木一座日本唯一建在海上的小學-赤崎國小,後因少子化及建物危險問題在2013年廢校。小學旁的游泳設施改造成旅宿,名為《入魂之宿》是柳幸典藝術家結合石牟禮道子文學作品而誕生的創作,並與居民一起創作,泳池內的水生植物是居民在家栽培後移植而來,豐富的池景,象徵豐饒的「不知火海」,養育魚群與津奈木的大海。總共有2個房間,入宿的當天晚上,正好滿天星空,而海上出現了筆直的一排燈火,但其實海上什麼也沒有,據說『只有幸運的人才能看到不知火海的不知火』,神奇的海上物理現象,讓小鎮更加浪漫。
圖、作品《入魂之宿》
圖、海上「不知火」風景
在《入魂之宿》正對面有座赤崎島,與本島之間,每年農曆9⽉23⽇,會展示名為《海渡》的藝術作品。赤崎島上有座神社長年由一位奶奶照顧,後因傳承問題,而啟發創作者五十嵐靖晃思考本件作品,與民眾共同將《海渡》化做祭典儀式,每年居民一起透過繫繩將兩座島「繫」在一起,津奈木在日語發音有「連繫」的意思,象徵團結、共同維繫文化、維繫傳統。現場吊掛著參與者簽名的木牌,展現民眾參與的集體成果。作品溫暖又具有力量。
除了陸上觀看,還有結合SUP業者規劃從海上視角欣賞這片海域及「海渡」作品的體驗活動,感受完全不同,SUP教練本來是農業二代,除了販賣水俁病患者種植的作物外,希望活動參與者透過海上體驗方式,重新省思土地與生命的關係,讓更多人認識地方的美,而不是只記得水俁病公害的汙名。
圖、作品《海渡》
圖、SUP海上體驗(攝影:櫻井愛)
離開港口,在山側,有2件作品。《⽯魂之森》,柳幸典於2021年完成,製作時間長達3年。石縫中傳出居民們談論水俁病、朗誦詩句的聲音,汞中毒的公害事件,分化了地方,因此美術館希望透過作品及民眾參與的過程,讓不被談論的災病,可以慢慢地傳遞出來,開啟對話。
在樹林的另一側是西野達的作品《達佛》,藝術家在樹幹上雕刻33座佛像,遊走在樹林間會有被環視的錯覺,不自覺產生對土地的敬意。隨著時間流逝,新枝幹長出、樹木長高,佛像會上升、破損,藝術家會重新修補,居民每年會和町役所一起維護上漆。
其中一尊佛像下方擺了供奉的香油錢,藝術家與美術館意料之外的事情,這些錢奉成為每年維護上漆的經費之一,作品悄悄化身為地方居民心靈寄託的對象。
圖、作品《⽯霊之森》(攝影:津奈木町)
圖、石縫中傳出居民們談論水俁病、朗誦詩句的聲音
圖、作品《達佛》(攝影:Koichiro Fujimoto)
圖、《達佛》其中一尊神像成為地方居民心靈寄託的對象
文/林宜萱 圖/林宜萱、Koichiro Fujimoto、津奈木町、櫻井愛、marisaroundtheworld
星濱山成員之一。喜歡人文地理,對社區、城市規劃有興趣,各式參與及共創活動,都是城市蛻變的一段重要過程,無可取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