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對談講座巡迴最後一場,回到了主場基隆。
這次的專書書名叫做「地方藝術感染指南——星濱山作為一種方法」。不是說我們就是一種方法,而是我們想把這七年來,團隊想什麼、做什麼透過這本書,好好梳理一下。
那這樣當然就少不了團隊組織的人,他們在想什麼?對於這個組織的看法是什麼?所以這次的分享以本書主要撰稿者「星濱山共創工作的小夥伴們」一起出席分享自己到底是如何毅然決然被地方感染,踏入地方開始工作的。
一個人到一群人,落地基隆的契機
書豪本是新北人,於2016年因愛情移居基隆。最初,他對基隆並沒有太多特定的想法,純粹因為靠海的環境符合他對理想生活的想像。隨著時間推移,建築系畢業的他開始參與基隆市都發處的計畫,並以太平青鳥為據點展開社區行動,試圖改善城市的景觀與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從參與城市行動逐步累積起社群的力量。
之後,由於靠海的環境更貼近他的生活理念,書豪逐漸將重心轉移至正濱漁港。他強調,這些行動並非出自任何政治命令,而是純粹源於團隊的自發努力。然而,這些努力卻時常被誤解為與政治掛鉤,因此他希望透過新書記錄下這些行動的真實初衷。
2018年,團隊透過一次群眾募資行動啟動了「苔客上岸藝術季」,並因此成立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工作室的設立並非經過詳細規劃,而是為了解決資金與行政操作上的實務需求。例如,由於活動需要借用漁業署的空間,但在缺乏合法身份的情況下無法完成程序,成立工作室成為解決問題的必要之舉。這一決定也為後續的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隆的文化轉型與正濱漁港的故事
基隆正濱漁港曾是繁忙的漁業樞紐,但隨著產業衰退,港口逐漸進入轉型期。書豪提到,當地居民對這些變遷記憶深刻。例如,過去這裡停靠上千艘漁船,甚至有阿伯回憶年輕時在此工作的場景。如今,漁船數量大幅減少,正濱漁港的轉型成為迫切課題,但書豪認為這也是文化重塑與創新的契機。透過藝術行動,希望累積藝術能量,吸引外來參與,並為地方居民創造新的認同感。
面對挑戰,團隊在正濱漁港進行田野調查,採取藝術共創方式,規劃多項活動。他們期望這些努力不僅吸引遊客,也能讓地方居民重拾對家鄉的自豪感。透過年度藝術季,他們希望逐步將正濱漁港塑造成充滿文化氣息的地方。
藝術共創是團隊行動的核心理念,強調多元角色的參與,包括藝術家、在地居民和社區成員,展現藝術不僅是創作成果,更是一種集體參與的過程。
從地方行動到團隊成立-從小客廳到藝術基地
最初,我們沒有專屬的空間,創業是在客廳裡開始,兩張IKEA的桌子就是我們的工作空間。然而,隨著逐步累積資源與成果,我們終於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工作室。這個空間讓我們能更穩定地推動文化理念,並且吸引更多的客群與合作夥伴。
工作室成立後,夥伴查德的民宿「粼島」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並促使團隊設立選品店——「星濱選品客廳」,作為與消費者互動的窗口。同時,我們開始打造星濱海港學校,這個教育與創作的空間成為了推動藝文活動的重要平台。透過這些努力,不再只是依賴公共部門的資助,而是逐漸建立起與消費者和在地社區的緊密連結。
基隆的文化藝術發展需要有專屬的基地。希望透過永晝海濱美術館,創造區域性的文化品牌,並吸引更多獨立藝文空間的加入。希望能讓藝術的感染力深植於地方,使基隆成為一個多元文化與創意匯聚的城市。
關於我們是怎麼被感染的.....(與談者:MO、查德、虹儒)
在設計這個環節時,我們給了夥伴們2個題目,分別是:用三個關鍵字介紹自己、你為什麼會來基隆?被什麼吸引來到星濱山?
首先,第一位分享者MOMO(以下簡稱MO)進行分享。
Q1:三個關鍵字介紹自己:
MO:
第一個關鍵字「新竹人」
我是新竹縣人,來自風的城市新竹,這座地方有著特殊的地理與文化背景。在大學時主修地理學,逐漸發現自己對人文地理特別有興趣。為何一個地方會聚集特定的人群?這些人如何發展出生活方式、產業和文化?這些問題始終吸引著我。
第二個關鍵字「人文地理到都市計畫」
學生時期,一次偶然的經歷加深我的探索熱情,那時候有一個老城區準備進行重新開發的過程。這引發了我的好奇心,於是參與學校的相關課程,深入了解城區改造的複雜性。當時的授課老師專精於都市計畫,他建議我若想更全面了解城市與空間的關係,可以在碩士階段選擇報考都市計畫相關科系。
聽從建議後,我進入了都市計畫的學習領域,才發現這是一個與地理學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的工作起點是在基隆市政府工作,當時參與了一場關於城市願景的熱烈討論過程。這段經歷燃燒肝,也燃燒生命,但同時也感到無比的成就感。能夠親身投入城市規劃與發展的實踐,並見證願景轉化為具體行動,對我來說是一段充實且難忘的旅程。
第三個關鍵字是「軌跡」
作為新竹人,初到基隆時,我腦海中的第一念頭是:「天啊,居然可以這麼輕易地同時看到海與山!」這種地理特徵對來自風的城市的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感官衝擊,也讓我對基隆充滿好奇與期待。
為了方便步行上班,剛開始工作時選擇住在許梓桑上的一個聚落,這是我在基隆的第一個生活據點,開啟與這座城市的深層連結。後來,搬到中正公園附近,因為我希望每天睜開眼就能看到基隆港的全景——藍天、港口,以及經過的郵輪,這種未來感讓我沉醉其中。最後,正濱漁港則是第三個居住點,這些居住地點構成了我在基隆生活的軌跡。
Q2:你為什麼會來基隆?被什麼吸引來到星濱山?
MO:
2015年,由於專業領域的關係,我來到基隆工作,當時並未多加考慮便做了這個決定。2016年因與書豪交往而更深入接觸正濱漁港的活動,閒暇時,我常參與他在漁港推動的行動,也逐漸理解他的想法,明白他對正濱漁港的願景。
一路走來,我們經常討論他對正濱的構想和計畫,透過這些交流,我不僅加深了對漁港轉型的認識,也被他對地方文化與社區發展的熱情所感染。我也大概可以理解他在想的事情,後來我就也成為這裡的一份子。
第二位分享者查德(以下簡稱查)進行分享。
Q1:三個關鍵字介紹自己:
查:
第一個關鍵字「空間設計」
我大學主修建築系,因此現在做任何事情,無論是在星濱山的參與、從事室內設計,還是經營旅館與城市小品牌,都以一個空間專業者的角度出發。希望透過每一個小動作,無論多微不足道,都能逐漸影響這座城市。
第二個關鍵字「創業人」
由於家族的影響,我從很早開始就認為創業是自己的必然選擇。這樣的背景讓我不斷思考如何將空間專業與商業結合,並透過這樣的結合去影響城市的發展。
第三個關鍵字「金牛座」
在星濱山裡,我扮演的是最務實的角色,也常被形容為「最雞歪」的人。我希望任何事情都有步驟跟周詳的規劃,對我來說,務實並不只是把事情做好,還包括讓它們具備可持續性。因此,我認為任何事情都必須能賺錢。
Q2:你為什麼會來基隆?被什麼吸引來到星濱山?
查:
我生長於基隆,但從高中起便到台北求學,大學則在台南度過。真正讓我重新認識基隆的契機,源於大學的畢業設計。當時,我以我爸爸家族在委託行的故事為出發點,深入研究委託行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透過這段研究,提出一個都市設計的提案,嘗試在都市更新的脈絡中,回應城市本質的問題。我希望藉由設計找回城市的記憶與獨特性,並在基隆的文化與歷史中挖掘更多可能性,這個過程不僅讓我對基隆有了全新的理解,從這個點開始重新認識基隆。
為什麼會加入星濱山?這要從我在基隆市政府建管科工作時說起。那時候工作比較清閒,便自己建立了一個粉絲專頁,叫做「雨島人」。因為當時我覺得基隆在網路上的形象有些可憐,大家總是說基隆又濕又髒。為了翻轉這種負面印象,開始在網路上寫文章,希望透過分享基隆的故事,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美好。
後來有一天,MOMO和書豪約我在咖啡廳見面,談起他們的計畫。他們希望我能加入星濱山,負責行銷的部分。
MO:補充一下,大概是2017年,書豪跑去申請一個計畫,因為他太想要做一些事情,那個時候就覺得需要有一個能夠寫推廣文的行銷專業人員進來,我就想到基隆有一個雨島人,他很神秘,寫的文章跟觀察城市的視角都很正面,輾轉得知是查德,我們就邀約他加入。
第三位分享者虹儒(以下簡稱虹)進行分享。
Q1:三個關鍵字介紹自己:
虹:
我在想像三個關鍵字的時候,很直覺的想到這三個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老實」
主要是最近突然發現,並且因為這件事在工作上鬧了一些笑話,所以老實是我的關鍵字之一。
第二個關鍵字「INFP/ESFP」
大家常討論自己是I人還是E人,我一直以來是INFP,也發現很多人也是INFP。前陣子,大概去年底,我重新測驗,發現自己變成了ESFP,可能因為那段時間經常帶活動和導覽,逐漸展現出E人的特徵。
第三個關鍵字「路上觀察」
我的興趣是路上觀察,對我來說,街頭上的一切最有趣。無論是建築、人,還是街上發生的小事,都讓我著迷。休假時,我最常做的事就是騎著摩托車,繞著基隆市區,把城市當成一幅拼圖。每探索完一個區塊,腦海裡的拼圖就多完成一片。
用一個形容詞形容自己,「星濱山的燃料」
我覺得自己的角色是燃料,就是幫助星濱山這艘船推進的燃料。
Q2:你為什麼會來基隆?被什麼吸引來到星濱山?
虹:
2017年6月3日,是我人生第一次來到基隆。身為屏東人,我從未踏足這座城市。那天,因為課業壓力太大,想搭火車散心,看到基隆時心想:「好像還沒去過」,於是跳上了那班區間車。
一下火車,正值夕陽西下,天空呈現深藍色,飄著微微細雨,那一瞬間,我被這座城市深深吸引。雖然基隆老舊,但它似乎藏著許多故事,這種氛圍讓我無法忘懷。回到家後,我開始搜尋關於基隆的社團和活動。
從那之後到2019年,我以志工和參與者的身份參與星濱山的活動。2019年後,我正式加入團隊。
以上就是我們3位夥伴的自我介紹,以及加入的動機。
為什麼交流會這樣設計呢?因為我們覺得團隊組織之間,擅長的領域以及互動的化學效應,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做事情的方法。
/ 觀眾QA Time /
-Q1想問虹儒,剛剛你在說的時候,感覺你在求救。我想聽的是你從學生到正職的過程中,有沒有燃燒不下去的心路歷程?又是什麼事情可以繼續下去。
-A1: 從學生到地方工作者提到地方工作需要斜槓多能、勇於嘗試新事物,雖然過程艱辛,但因為相信地方工作的價值,所以現在還留在團隊。我覺得這比較像「與基隆談戀愛」,期間會自己消化痛苦與不斷探索,找到繼續前行的動力。
-Q2想問查德,某方面來講,你是可以過得很好的人,但是你選擇了一條至少不是你原本條件裡面,需要去學習的事情,是哪個事情讓你覺得你要跳進來?
-A2: 選擇投入地方文化事務源於一種成就感,特別是看到設計與藝術能透過地方推動創新。不必設計建築也能改變城市,而是透過更本質的方法影響城市生活,讓創意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是我還在做這件事的原因。
-Q3想問書豪,怎麼拿到資源?現在賺到的錢夠嗎?怎麼辦?
-A3: 目前星濱山的經濟挑戰,也是每個地方團隊會遇到的問題,地方團隊需要尋找多樣化的資金來源。早期團隊透過選品店和走讀活動等等收入起步,但隨著規模擴大,逐步進入接案模式,例如與公共藝術專案合作,進一步確保穩定的收入來源。地方文化工作需要同時依賴內部資源與外部專案來平衡經濟需求。所以我們成立的協會,目的是將大型活動的成本和預算制度化,並透過協同合作提升資金運作的靈活性。所以需要多方資源支持,包括消費者的認同、企業的贊助,以及政府的合作。
「星濱山」的存在,是冀望傳遞藝術的存在。
「星濱山」在我心中最好的模樣,是每個人成為自己心中最好的模樣。
我們可以一起持續探尋地方與藝術之間的原生力量
本次活動為: 「地方藝術感染指南」專書分享:基隆場
指導單位:國發會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工作站據點:星濱海港學校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393巷30號2樓
相關聯絡:02-24636930
Komentá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