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星濱山 ZhengbinArt

地方創生|講座側記|老房子的一百種可能

提到創業,空間肯定是一個主要考量與傷腦的問題,而老屋再生與閒置空間活化仍是受到大家喜愛與關注的議題,創業講座第一堂,就邀請到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劉建億,從自身經驗出發,講座內容分成三大部分:(1)老屋新用、(2)艋舺入船廳、(3)社區規劃師,帶領大家逐步了解老房子的百種可能性!




 


老屋新用計畫

「空間是載體,但 人 才是關鍵。」


老屋新用計畫是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所主辦的計畫,針對比較老舊的行政區:萬華區、大同區、中正區,補助老屋裝修,但要回饋公益/公共活動來活化城市。越老的城區越有過去的都市紋理,單從都市景觀的改善不能解決城市的活力問題(地方的生活情感/連結)開始反思,發現一個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來自人與土地的互動,所以在想像城市空間改造時,不能單指針對空間,而是得把時間與人的因素考量進去,能夠把文化、歷史、記憶整合在一起,才有辦法推動城市的再造。


而實際上,2014~2016年先從社區微型計畫開始,從改造老空間來改變街區鄰里的關係,舉凡社區客廳、社區廚房、屋頂花園甚至是藝廊。這樣的小實驗成功後,接下來更有大橋72與大橋83的委辦案,比如說展覽、社區農園、開放空間、社區教室、老人關懷等等,開始之後發現週邊里長的性格也產生改變,願意主動與市府建議使用方式。此外,老房子還有另外一個特性是:讓人感到親近的原因是「小」,所以跟人的身體距離很「緊」,跟人的關係是親近的,具有溫度,所以能讓空間發揮特性、講自己的故事,就是希望老空間在街區裡產生的效益。


而老屋新用很大一個核心就是以「交換」概念活絡鄰里,申請者要用公益性行動回饋政府修繕上的補貼,藉此把老屋改造提升到空間經營,透過經營者與街區活化產生關連性,進而對城市產生好的影響,舉凡:松林書局、324版畫工作房、雜草稍慢、家吶子、實在好貴麵包製作所、一碼IMMA……等等都有參與過老屋新用。講師亦分享他的觀察:徵件下來,大致上可以分成在地文化特色、社會關懷、藝術行動、生活知識推廣等四個面向,若想完整了解,可以參閱此本專書>>



 

艋舺入船廳

「用一個老屋,黏起一群關心地方的人。」


想再為這個地方多做些什麼的想法,寄予這個老屋改造的空間一個黏住願意留下來為艋舺投入的人的祈願。因此經過與市場居民的熟識交流,發現想出租老屋的老奶奶。老屋前身是間雜貨店,本身已具有漏水、天花板塌陷的問題需要解決。因此在預算的限縮下,將自己能解決的問題、花費最高的項目,想出人工能改善的方法,也在不同的設備數量、價格中取捨。

這個工作室是由不同團隊所組成,如好管家、hidden Taipei,因為地理位置的優勢伴隨著相對高的租金壓力,可以由彼此共同負擔,同時也能達到老屋改造的初衷「黏下願意在這塊土地投入的人」。

因此了解各個團隊的空間使用需求,才能夠做最好的規劃,達成空間利用的最大化。而為了使空間可以讓每個團隊使用,空間與設備能夠搭配做調整,讓不同團隊同時運作。且工作室的設備會隨著時間、人的使用而耗損,因此比起空間的改造,更注重的是經營。例如在當地也舉辦街區分享型活動,同時另一個空間可能在舉辦展覽,除此之外也配合周遭組織進行活動,讓這一個老屋的空間改造達到效益的最大化,讓每一個不同的能量都能在這流轉、傳播。




 

社區規劃師

「老屋也能作為引動都市再生的觸媒。」


活化案例一是從老屋到地方的漣漪,走進太平國小中山里的山城中,透過模型、小型工作坊的方式與居民討論、合作改造,產生更多的接觸與信任,讓這個幾乎毀壞的老屋能夠從閒置的狀態,變成周遭居民一個共同的連結點,並且對自己的居住地產生認同感。

活化案例二是苑景天空,從僅有的兩個人到後來居民的參與、合作,了解他們對這個空間的想像,經由討論與共創後進行活化。並且運用地緣的優勢,做創意的發想,製作潛望鏡讓來到這裡的人可以站在山裡,聽見郵輪引擎聲,眺望田寮河,成為最舒適的休憩點。

最重要的是在改造的過程中,藉由與居民的互動達成共識,或是共同改造、經營,讓過程與人產生的關聯性。

新用、改造的老屋是都市的載體,讓在地的文化或產業資源運作,其帶來的服務機能能夠產生社會關係機能網絡,推動街區的活化、社區公共議題,與社造議題等等,形成各式各樣的都市提倡組織。融合當地居民與產業,形成一個支持的系統,讓地方重新活躍。

精彩講座直播內容,請入內觀賞:https://reurl.cc/an69L7

 

指導單位:國發會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工作站據點:星濱海港學校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393巷30號2樓

電子信箱:zhengbinart@gmail.com

相關聯絡:02-24636930

43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精選好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