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祖的地方課題及大浦plus+ 計畫
講座的開場,大浦plus+計畫的負責人詠翰向大家介紹了馬祖的地方發展與歷史的脈絡。在空運普及以前,基隆其實是馬祖連結台灣本島物資輸送的唯一端點與窗口,在馬祖、基隆兩地也分別有基隆商、馬祖商的存在;負責蔬菜、生鮮食品等民生物資的運送及批發。因此基隆與馬祖之間,可以說是存在著一種相當緊密特別的緣份。馬祖的聚落多數都是漁村,居民以討海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大浦plus+計畫所進駐的大浦聚落便是其中之一。而地方再造的團隊進駐到這樣一個小漁村的原因,則要回歸於馬祖的發展歷史開始談起。
馬祖於1956至1992年間曾經歷了長達三十餘年、比戒嚴更加嚴格的戰地政務時期。在如此嚴格的管治下,馬祖的聚落建築樣態幾乎不曾改變過,大量老建築便因此得以存續下來。不過在改革開放後,多數的聚落也面臨到嚴重的人口外流問題,許多擁有著獨特閩式建築外觀的聚落,漸漸因居民的離去而化為空城。
到了2009年,政府開始於馬祖的部分聚落著手進行建築修復及委外經營契約的計畫,而大浦聚落也是其中之一。在公部門出資修繕維護與藝術團隊的合作下,開始了以專長換生活的駐島計畫;希望大家能以更為緩慢的腳步認識島嶼與聚落,以七天以上的時間為單位,駐島者將會與團隊一同生活與工作。而泳翰便是於2018年參與駐島計劃的成員之一,懷揣著想要更暸解大浦社區的一份好奇與動力,泳翰便留了下來、成為了計畫的主持人。
駐島計畫模式的改變——從過客、共生再到創生
泳翰提到,自己希望將駐島的模式做出一些轉變,同時為來到島上短居的人們與居民創造更多的連結。因此大浦plus+在一開始嘗試著舉辦學習型的課程活動,除了希望讓來自台灣本島或其他地方的人們可以與東莒島、大浦聚落及社區居民擁有交流的機會,同時也補足一些觀光淡季的遊客缺口。
在先前初始的駐島計畫中,由於換宿者多半是以創作為背景的藝術家,然而在多數社區居民的眼中,其實並無法了解這些外來的藝術家究竟都在做些什麼、這樣的藝術創作行動又存在著什麼意義。而隨著時間推移,居民們雖然仍不能理解,但也漸漸對出沒於島上的藝術家們感到習慣。
然而,泳翰與大浦plus+團隊,希望能夠將移住的力量更往地方推進一步、使其更加進入地方的生活。
舉例而言,其中一位來自台灣的計畫成員看準了島上稀缺的理髮行業,同時更是為了能夠社區的鄰里居民,便主動提出了為社區居民剪髮、打掃家中的服務。而在理髮、談天的過程中也漸漸與居民更加地熟識。泳翰特別提到,認識居民是進入地方——尤其是在東莒島這樣的小島移住相當重要的一環,由於小島上設備資源相當緊縮,因此在舉辦活動、課程上若是遇到缺少的設備,時常都需要仰賴居民們的相互支援來完成。如此一來工作團隊不僅能得到物資的支援,社區居民也會因此更有活動的帶入與參與感。除了理髮外,大浦plus+團隊同樣也舉辦老人共餐、國小學童課後照顧等活動,藉著創造出更多移住者與社區的接觸點,使外來的人從最初的過客,逐漸開始與居民共同生活、甚至是藉著互惠、交換物資、交流的形式,為地方創造了更多的新可能。
將大浦plus+ 計畫化為保存傳統祭典的推力
駐島計畫帶來的「人」本身,其實對地方而言便是使傳統祭儀存續下去的重要力量。詠翰在講座上與大家分享,元宵前後於馬祖各地舉辦的擺暝祭是全年地方最大的宗教盛典,過去馬祖仍有大量軍人長駐時尚能找來軍人共同協助,但在裁軍後參與的人數變逐年減少,在東莒這樣小島更是如此。然而透過移住計畫,認識擺暝祭典的人越來越多,在移住者和團隊們的呼朋引伴下,竟真的集聚起數十人一同學習打鑼、打鼓、甚至是穿上特別的服裝一同遶境。
熱鬧的盛況也使得非常重視宗教祭儀的社區長輩們感動不已,而對於外地來訪的人而言也能體驗到特別的閩東宗教文化。年復一年,這些人便如同說好的一樣,只要到了擺暝祭前後便會一同回到馬祖,一同舉辦這場宗教盛會。詠翰提到,地方的推力並不全然只能夠依靠長期的移住者,這些如候鳥般的「關係者」,其實也是能夠使擺暝祭得以繼續留存於地方小漁村的重要幫手。
泳翰說,協助地方舉行擺暝祭便逐漸成為每年團隊非常重視的活動。除此之外,每年在籌備的過程也一年比一年盛大、專業。舉例而言,遶境儀式中的鼓聲其實存在著特定的敲擊節奏與方式,大浦plus+團隊特別去訪問地方的耆老,以現代的記譜方式將過去的擊鼓節奏記錄下來。到了儀式當天,也成功地讓數十年不曾聽見、整齊劃一的鼓聲再次於小島漁村間流動。
除此之外,「食物」也是團隊在擺暝祭當中非常重視的一環。例如開設傳統甜點班,請職人教授大家如何製作馬祖祭拜使用的甜點,同時也與藝術家合作,將客家纏花的工藝與創作運用於祭拜神明上,以宗教儀式為媒介,為外來的移住者與社區創造更多「共生」的機會。不僅使重視宗教儀式的長輩開心、認可,同時也讓移住者有機會以自身的專長為地方提供協助。
移住者不受限的工作型態與未來想像
泳翰也提到,在小島上需要的工作形式也與本島城市有非常大的不同。基於社區量體大小的不同,時常會需要著手多樣的工作。因此在地方的職涯規劃保持彈性、甚至是多重身份的收入來源。在許多情境下,島上的人力缺口便是這樣填補的。然而礙於距離的因素,對於大浦聚落、甚至是整個東莒島而言,要找到願意移住、使計畫持續運行的人選仍然有一定的困難。「要下定決心一輩子都待在島上,實在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在這樣的困境下,泳翰也提出一個構想:假若一個人來到東莒一個月,只要湊齊十二個人便能夠維持團隊的運作。以縮短時間、保持彈性、流動的方式讓組織持續在地方經營下去,或許也能夠成為地方計畫團隊在運營上的解方。
談到團隊的未來走向,泳翰說希望讓大浦plus +成為台灣與馬祖之間的交流平台,使平時居於台灣,但對於馬祖宗教文化、聚落的建築風格、或單純對於小島漁村生活嚮往的人們得以擁有了解、認識、甚至是以專長在地方移住的機會。同時也能夠為人力資源稀缺的地方建構起資料庫,當今天地方需要特定專長或職業的人力時,能夠順利地尋找到支援。持續以互惠、與地方共生的形式,與不同特長的人們,在地方創造出更多故事。也許是舊時傳統祭儀的復甦、也許是社區照護的協助、又或許是全新的活動發想,透過「共同生活」,書寫出屬於東莒的新可能。
圖片來源:大浦大浦plus+、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想更了解大浦plus+,請點選下方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dapuplus
本次講座為—— Life Life Work!系 列 講 座
06/15(六) 來到地方的N種可能:先有共生,才有創生
指導單位:國發會
主辦單位: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工作站據點:星濱海港學校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正路393巷30號2樓
相關聯絡:02-2463693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