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想知道|伴隨基隆人長大的樂園:中正公園
- 星濱山 ZhengbinArt
- 4月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原文收錄於《海想知道》Vol.8 「斜斜的生活 斜斜的基隆」

在早年的政治氛圍下,使得全臺許多縣市都有以「中正」為名的公園。然而基隆的中正公園卻有別於他市,不僅範圍包含整座山丘,部分設施還是由民間的早起會共同建設,讓早年整座山像是主題樂園般,適合不同年齡層的大小朋友。
中正公園境內,在日治時期就是觀景勝地。許多遊客參拜完基隆神社後,即會登上山丘賞景。由於視野極佳,足以一覽海港風光,因此當時也被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命名為「觀瀾山」。戰後,神社改為報刊閱覽室、忠烈祠。從信仰場域轉逐漸變為早晨打太極的廣場、孩童玩耍的地方。原本神社前的八吋加農奉納砲,也成為遊客攀爬嬉戲、攝影留念的地標。此外,當時各個攤販也會到忠烈祠一帶設攤,如冰茶水、套圈圈等,吸引更多人前來造訪。
1960年代,基隆市政府陸續於忠烈祠旁的山地建設兒童樂園。1974年,巨大的彩色恐龍溜滑梯正式完工,成為老基隆人心中難以忘記的童年回憶。其設計十分前衛,主體由二隻恐龍構成,頭部以鐵籠的形式呈現,提供攀爬、觀景;尾部做成三角拱形樓梯,連通上下;腹部則為多道溜滑梯,可自行選擇滑道寬度。最後再搭配一旁可以攀爬乘坐的十二生肖水泥雕塑、圓形直排輪場等,可說是非常豐富的遊戲體驗。之後,一旁的中央獅子兒童樂園也正式完工,不僅多了二隻入口的獅子,以及大象、老虎、花豹等水泥雕塑,更有多種遊樂器材。人潮逐漸聚集,攤位也隨後遷移到此處販售,使得園區內又有撈金魚、套圈圈可以玩樂,又有吹糖、龍鳳腿、烤香腸、甜不辣可以吃。
建設兒童樂園的同時,位於天鵝洞東側的山地,也開始建設基隆早起會樂園。1960年代,經由江丕貴等熱心地方民眾捐錢出力,陸續興建出許多刻有各方文人雅士題字作詩的亭台樓閣,提供運動後的長者乘涼休憩、喝茶談天。1969年,山頂上的大佛禪寺與觀音大士像落成,至此基隆中正公園的知名度大增,外縣市遊客紛紛前來遊覽,與大佛合影、俯瞰城市景色。任何關於基隆的觀光文宣,也絕對少不了大佛的身影。1974年,山腰上的主普壇也興建完工,隔年首度於山上普渡。之後,主普壇旁的蓮花涼亭、圓環的孔子像、大佛旁的長壽樓千禧鐘也先後落成,構成現今人們所知的中正公園。

對於千禧年才出生的我而言,雖然沒有經歷過中正公園種種建設的時代,卻也見證了公園從熱鬧到沒落的過程。風光了近半世紀的公園,在設施缺乏維護下已不堪使用,加上不再如此頻繁有新建設,讓昔日的基隆名勝變得人潮稀疏。以前的兒童樂園設施變得老舊不堪,最愛的恐龍溜滑梯也遭拆除;早起會樂園變得雜草叢生、亭台樓閣斑駁鏽蝕;大佛禪寺一帶榮景不再,電動玩具車攤販、衝來衝去的孩童也變得很少見。所幸,近年來中正公園開始又有些新建設,包含希望之丘豎梯工程、中正公園兒童遊戲場重建,都讓我重新對公園有所期待,希望能回到往日的盛況,再創造下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中正公園,我心中的特色主題樂園,基隆永遠的名勝。希望在多方的建設、整合下,可以從山下一路玩到山上,能成為全臺最為特色的公園,繼續帶給人們歡樂。

小時候家人帶我(筆者)到中正公園玩碰碰車
文|林炫辰
被豐厚雨水滋潤的土生土長基隆人,目前為大學生,也是團體海嶼足跡的共同創辦人。從小就愛聽歷史故事,並在高中開始投入地方古蹟打掃、導覽。透過不斷挖掘在地歷史的過程,也逐漸愛上了自己的故鄉。
圖|林炫辰、涂佳豪

* 還想知道更多關於基隆的故事嗎? >>
* 實體購買《海想知道》,可以至 >>
基隆|星濱選品客廳、小獸書屋、見書店、雨島旅店、太平青鳥
全台|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社員書店皆可訂購
Jaw stiffness or TMJ discomfort ruining your sleep? Explore https://aditidesai.co.uk/treatment/t-m-j-disorder/, where Dr. Aditi Desai, a globally recognized dental specialist, uses advanced diagnostics to treat TMJ disorders. Her bespoke splints and stress management techniques improve jaw function for 60% of patients, preventing 25% of dental damage. Practicing at London Bridge Hospital, her compassionate care restores comfort.